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医学 >读者·作者·编者

《北京医学》2012年第12期导读
2012-12-01 来源:北京医学会 浏览量:3674


本期为《北京医学》感染与传染研究专刊,刊登了23篇文章。
    吲哚胺2,3加氧酶(IDO)的产生或表达上调能使病毒成功逃逸T淋巴细胞免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无能,为病毒播散和慢性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是目前热点研究方向。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曾道炳等进行的“IDO与乙肝病毒(HBV)不同感染状态T淋巴细胞亚群及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支持的项目,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其研究结果显示,HBV感染者IDO表达明显增强,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IDO的早期升高有利于病毒清除,但持续升高会导致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使HBV慢性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一文,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抗-SLA/LP)是一种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马胤雪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LA/LP,证实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100%,抗-SLA/LP对AIH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且在老年女性患者中多见。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热点较多。何菡等撰写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的研究》一文,该研究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中qnrB和qnrS为流行亚型,qnr 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可水平转移,与编码GyrA和ParC氨基酸微点突变同时存在时可导致高水平耐药。qnr的临床重要性就在于含qnr的菌株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容易发生染色体突变,使染色体突变导致的高水平耐药株更加容易被选择出来,造成临床治疗失败。因此,监测耐药基因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本期向北京协和医院邓国华教授、北京佑安医院丁惠国教授、刘燕敏教授约稿的3篇文章都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的困惑、难题,总结专家经验,开拓思路,规范诊疗,相信会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欢迎阅读。现简要介绍如下:
    中国为乙肝大国,对于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如何防范HBV激活是近年抗病毒治疗的热点。题为《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乙肝病毒激活的监测与防治》的专题笔谈,明确了HBV携带者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该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维持至治疗结束后6~12个月。多数临床研究或临床指南推荐使用拉米夫定,若HBV DNA基线水平较高则可选用替诺福韦、恩替卡韦。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若HBV DNA较基线值增高10倍以上(定量值>100 IU/ml),ALT较基线值增高3倍以上(定量值>100 IU/ml)定义为HBV激活,但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本文涉及交叉学科,相信对临床医生会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丁惠国教授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临床处理新观点》一文中指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与肝静脉压力梯度密切相关。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可采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虽可控制60%~70%的静脉曲张出血,但病死率无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多,因此现已不主张应用。内镜微创治疗可控制急性出血,并使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防止再出血。因此,在活动性出血时,建议首选药物治疗或者药物辅助内镜下治疗。在出血的预防方面,未发生出血者的一级预防采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以显著降低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出血后的二级预防采用心得安联合套扎治疗是最佳选择,其疗效优于单纯套扎治疗或者单纯药物治疗。本文内容也是2012年“北京医学会感染与传染年会”的专题报告。
    刘燕敏教授撰写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思路》一文系统的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流程、方法,其中包括国际诊疗指南的内容,并融入了作者大量的临床经验和体会,相信读者会受益匪浅。
    本期为2012年第34卷终,提供全年按照专业科室排序的文题索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行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