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普园地 >科普文章

疟疾知多少
2017-06-23 来源:北京医学会 浏览量:9171

疟疾知多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    李晓光

 

疟原虫如何成就三位“诺贝尔”获奖者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事情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一名感染疾病科的医生,更为传染病领域的成果被世人认可而鼓舞。回顾疟疾的研究历史,无数科学家为之奉献毕生心力,小小疟原虫已成就了三位诺奖得主。

    按照开展研究工作的先后顺序,第一位是法国军医Alphonse Laveran(1845-1922)。1880年,他在一位患恶性疟炮兵的血涂片中发现含有色素颗粒的新月形小体(配子体),并看到圆形小体伸出几条活动的鞭毛(出丝现象),他认为这些小体就是该病的病原体。1884年,Laveran发表了论文“traité desfièvres palustres”,首次报道了疟疾的元凶——疟原虫的存在。在Ross获奖后的5年1907年,诺奖委员会为表彰他在致病原虫领域的重大发现,授予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第二位是英国军医Ronald Ross(1857-1932)。1897年,他发现“翅膀上有斑点的蚊子”(按蚊)吸了含有“新月体”病人血液,按蚊的胃壁上能见到含有色素的卵囊;接着他用致倦库蚊叮咬感染残疟原虫的麻雀并进行连续观察,终于在1898年观察到残疟原虫进入蚊胃后雌雄配子结合进入蚊唾液腺的发育过程。Ross发现了疟疾的传播途径——蚊子是罪魁祸首。190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标志着人类预防疟疾时代的真正开启。

    第三位就是我们中国人,“北医校友”——屠呦呦老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523研究小组举全国之力抗击疟疾,进行公关。屠呦呦首先采用乙醚代替乙醇提取青蒿素,特别是针对恶性疟,在其他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抗疟效果。因其原创性工作,被认定为青蒿素的首位发明者,在抗击疟疾的道路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北京有疟疾吗

    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2013年全球有1.98亿疟疾病例(不确定的范围是1.24-2.83亿),58.4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我国云南、海南等地有本土性疟疾,北京没有本土性疟疾,随着经济技术交流,外出务工、经商、旅游人群增加,输入性疟疾还是存在的。

 

疟疾就是打摆子吗?

    俗称打摆子,三大主要表现:寒战、高热、大汗。其他表现还包括贫血、肝脾大、黄疸、呕吐腹泻、肾衰竭甚至昏迷等。分为六期。

潜伏期间日疟11-25天,卵形疟11-16天,恶性疟7-27天,三日疟18-35天。还有余则成式长期潜伏株,可长达812月或更长。

前驱期发病前几天有怕冷、低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厌食等表现。

发冷期骤感畏寒,全身发冷、发抖,牙齿打颤,持续约10分钟,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发热期冷感消失后,面色转红,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间歇期上一次热退到下一次发病开始之间,与疟原虫的繁殖周期、数量、免疫力有关。

 

疟疾怎么预防和治疗?

    治疗主要是迅速控制疟原虫,防治恶性疟发展为重症,采用高治愈率的药物,青蒿素类无疑是目前的一线选择;再配合对症支持治疗,控制体温、防止并发症。做好个人防护,防蚊灭蚊是有效措施。对于旅游、务工人员,驱蚊剂、蚊帐是必备之选。

 

青蒿素

    过去人们服用长半衰期的抗疟药物作为预防,因为服药方便减少频繁服药的副作用,如氯喹、哌奎、甲氟奎等,但这容易产生耐药。目前选用短半衰期、耐受性好的药物作为预防,青蒿素类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明青蒿素不仅是屠呦呦一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中医药人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