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北京医学会
病毒学分会侯任主委吴昊:艾滋病患者寿命趋近常人得益于技术进步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截止2019年底,中国报告的存活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为96万,仅2019年就新增15万人,男男性行为群体依旧是艾滋病高发群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是中国艾滋病临床科研攻关的重要阵地,为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昊在日前举行的“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期间,接受了健康界专访,讲述了艾滋病治疗技术的前沿动态,强调医学创新转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艾滋病防控经验有路可循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0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69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中仍有1260万人无法获得拯救生命的治疗;约有170万新发感染者。
“每年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于艾滋病。”吴昊告诉健康界,艾滋病防控依然是科研攻关的重点。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全球终结艾滋病流行的三个90%防治策略,包括诊断90%、治疗90%和有效90%,最终在全球控制艾滋病。在没有治愈疫苗的情况下,目前主要还是用药物来控制。
吴昊认为,想做到这三个90%,首先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及有效新药的成功研发。目前,国内在艾滋病治疗药物方面的专利,包含仿制药和国家一类新药大概有10个左右。其次就是基础科学研究,如2004年北京市科委启动艾滋病重大项目,得出北京市艾滋病流行状况。2006年的研究数据发现,在北京市同性恋中,能达到10%的艾滋病阳性率和10%的新发感染率。也就是说,10个人中就有1个是传染源。
近20年,北京市艾滋病防控的重点都聚焦在同性恋群体。近5年,防控效果取得了本质改变。要不断动员对艾滋病人进行早期治疗,因为病人得到早期治疗后,血里的病毒消失,生活质量会显著提高。现在的治疗技术还能让病人的寿命无限期延长,达到HIV阴性的水平。
中国艾滋病患者有125万人,占全球绝对数排名到前5位,占比接近全球新发1/10。我国虽属于低流行区域,但因人口基数大,绝对数相对高,艾滋病防控形势仍非常严峻。
“多路径”攻关艾滋病科研
作为感染病学的专家,吴昊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艾滋病防治。艾滋病防控的工作重点是降低感染率和降低病死率。在艾滋病治愈领域,全球都在参与竞争,而中国在药物、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也在逐步加大。
北京佑安医院设有北京市艾滋病的重点实验室,属于国内唯一一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医院最大的优势在临床治疗。因此,国内艾滋病药物的临床试验多由佑安医院牵头。
据悉,佑安医院正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做艾滋病治愈的胚细胞相关研究。吴昊也与团队从基因编辑思路进行研发,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所研发的技术使脱靶的概率缩小到1/5000,不仅在安全性上得到保障,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艾滋病治愈方面的技术研究还有很多。例如,通过细胞回溯来进行免疫重建、通过敲除病毒中的干扰素来治愈艾滋病。这些研究方向,吴昊及其团队都积极参与其中,多条科研路径同时推进,目前,他正计划与清华大学一起全力推动基因编辑治疗。
作为国家艾滋病科研重大专项的总体组专家,吴昊参与了国家艾滋病课题的重大专项考核、立项、评审等工作。在他看来,中国艾滋病的科研基础和临床人才已经非常完备。
一般来说,医学类项目的研发周期是8~10年,而在投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员经费,这其中,科研经费就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杠杆作用。
国家对科技的不断支持让中国艾滋病防控达到国际水平。吴昊认为,未来,国家与企业如何联合起来打通医学转化的层层障碍,将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