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病灶变成大麻烦-消化道早癌早诊早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消化内科 郭雅丽
消化道癌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我国消化道癌发病率高,而且早诊率低、治愈率低、5年生存率低。导致医疗费用高,严重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至关重要。消化道早癌,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实,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做到早筛、早诊、早治,消化道早癌并不可怕。
一、消化道早癌的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消化道早癌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或者仅有一些轻微的、易被忽视的表现,如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轻微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交替)等。这些症状与常见的胃肠道良性疾病相似,容易被当作普通的肠胃疾病而不加重视。比如,胃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偶尔的胃胀、胃痛,很多人会以为是饮食不规律或吃坏了肚子,随便吃点胃药就应付过去;食管癌早期可能出现吞咽时的异物感或轻微哽噎感,但这种感觉并不强烈,且时有时无,患者很容易忽略,直到症状加重才去就医,此时病情可能已进展到中晚期。
二、高危因素需警惕
1.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个体患消化道早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使家族成员对癌症的易感性提高。
2.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高脂、低纤维饮食,爱吃腌制、熏烤、油炸食物,以及过热、过烫的食物,都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增加癌变风险。例如,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
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持续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
4. 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慢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和控制,病情迁延不愈,容易发生癌变。
5. 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胃镜检查,45岁以上需重视结肠镜检查。
三、早诊早治的核心手段-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早癌的“金标准”, 其优势在于:
1. 直观精准:通过高清白光、放大、染色、窄带成像(NBI)等技术,可清晰观察食管、胃、结直肠黏膜细微病变,检出率提升至80%以上。
2. 活检与治疗一体化:发现可疑病灶时可获取病理诊断,明确病变性质,部分早癌甚至可在内镜下切除。
3. 无痛胃肠镜选择:对疼痛敏感者可选择无痛胃肠镜,检查过程舒适,降低恐惧感。
对于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将胃肠镜检查纳入定期体检项目;有消化道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者、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等高危人群,更应提前开始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
四、内镜微创治疗-早癌的根治利器
对于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早癌,内镜下微创治疗可替代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器官功能等优势。常用技术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消化道早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基本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而中晚期消化道肿瘤,即使接受了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患者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还面临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
五、防治结合,守护消化道健康
1.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精神紧张;坚持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做好体重管理,建议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kg/m2。
2. 定期体检筛查:高危人群要提高筛查意识,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等相关检查;普通人群也应在40岁后重视消化道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务必遵循医嘱,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控制病情发展。Hp感染是胃癌的明确危险因素,尤其高危人群,建议通过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降低胃癌风险。
消化道早癌虽然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我们提高健康意识,了解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要性,选择精准检查手段、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胃肠镜检查,积极采取预防和筛查措施,就能够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消化道早癌,守护我们的健康。
审核: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委员 平谷医院消化科主任 郭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