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呼吸比值: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长桑君脉学专业委员会
住过院的人想必都清楚,住院病人每天都会接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这四项指标的监测。这四项指标被统称为人体的“生命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就像是人体健康的“信号灯”,时刻反映着身体的内在状况。
在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呼吸与脉搏比值方面存在“脉躁、少气、平人”的相关论述,而这一比值的测试方法被简称为“脉息术”,它属于中医四诊的脉诊范畴。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特别关注病人呼吸与脉搏之间的比值。然而,在既往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小误区,那就是用医生自身的呼吸去评价病人的脉搏。在当代中医界被广泛推广的“长桑君脉法体系”中,李树森教授着重强调,“脉息术”应当用病人自身的呼吸来匹配病人的脉搏。近年来,这一理念在中医界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被长桑君脉法的弟子们亲切地称之为临床治病的“指南针”,同时也是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晴雨表”。通过对脉搏和呼吸的比值进行测量后,能够直接为治疗和预后提供明确的指导。
脉息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反映了人体气血动态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人体气血虚实盛衰的关键尺度。凭借这一技术,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遣方用针,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及时提示疾病风险,进而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
具体而言,“脉息比值”的大小变化与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紧密相关。当一分钟脉搏与呼吸的比值小于4时,表明患者处于“少气”状态;若脉息比值小于3,则意味着“明显少气”。而当脉搏与呼吸的比值大于5时,可判断为“脉躁”;脉息比值大于6,则属于“明显脉躁”。当脉搏与呼吸的比值在4 - 5之间时,即为“平人”。
“少气”之人,其病症多以虚证、寒证为主。这类患者在运动时往往缺乏耐力,常常感到乏力、疲劳,有时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而“脉躁”之人,则多见实证、热证,常见气盛、烦躁等症状,运动后容易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
真正意义上的“平人”,不仅要脉息比值正常,还需具备“九候若一”以及“形肉血气”相称等条件。对于那些脉息比值属“平人”但实际存在病症的患者,仍需依据相关医理进行论治。
脉息术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凡是脉息比低于3或者大于6的患者,建议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体检。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器质性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中风先兆、慢阻肺、肿瘤等。若能及早发现并尽快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年轻人若出现明显“少气”的情况,可能提示心肺存在实质性问题;老年人明显“少气”,则需要检查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特别是老年高血压病人,若出现明显“脉躁”的现象,这是“阴阳离别之象”,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脉息术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例如,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我们可以根据脉息比值的结果,准确判断出人体气血的寒热虚实,以及疾病即将发生的发展方向。据此,便能给出明确的保健方法和调理措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脉息术的应用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可以为人们的健康更好的保驾护航。
供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