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走进学会 >学会动态

第一届长城检验医学会议圆满召开
2017-04-10 来源:北京医学会 浏览量:4719

201748日上午,第一届长城检验医学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天津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河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北美华人临床生化学会、台湾临床病理检验医学会、香港临床生化学会、澳门医务检验学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协办。来自全国各地及北美、港澳台的4000余名检验同仁参加了本次盛会。

大会首先播放的视频短片,回顾了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历史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开幕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贾玫教授、河北省石家庄第一医院李立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高硕教授主持。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金大鹏会长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会分主任委员、大会主席王成彬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北美华人临床化学会孟庆贺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宝朋书记、河北省医学会王振显秘书长、澳门医务检验学会郭昌能等嘉宾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金大鹏会长对来自京津冀三地检验医学分会、全国以及来自海内外的参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金大鹏会长表示,“临床医学的理念正在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医学开始由相对独立转向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和融合;临床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广泛应用;重大疾病的临床科研不断取得突破,诊疗能力显著提高,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突破,各类心脏病的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疾病的诊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验室诊断技术、现代临床检验技术、诊断技术正不断地向自动化、分子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原先无法测定的项目如:内分泌激素、肿瘤标志物、病毒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微生物含量都能进行测量;免疫检测中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技术,微生物检测中全自动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PCR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强,检测结果越来越可靠,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

“临床检验医学——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展示和推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当然临床检验医学领域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也急需突破和研究。而今天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内涵和目标,是循证医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要求。其本质是个体化诊断与医疗,而基因研究的突破使精准医学不单得以提出,而且必将走向新的高度。毫无疑问,眼下倡导的精准医疗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因人因病而异的更加精准的个体化医疗。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学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的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和应用,从而精准地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的状态与过程进行精准的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应。这是医学科学发展史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性质的一场革命,更对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大鹏会长表示衷心希望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这样一个由首都检验医学界众多他非常尊重的推动北京乃至全国检验医学发展的专家、教授组建的展示北京乃至国家水平的优秀团队过去是这样,今天做得好,明天做的会更好。

 

金大鹏会长

 

大会主席王成彬主任委员

 

丛玉隆教授

 

潘柏申教授

 

孟庆贺教授

大会还对基层检验培训工作进行了表彰,20家医院被授予携手同行检验基层培训计划”开拓奖,工作组授予组织奖。

 

携手同行检验基层培训计划颁奖合影

开幕式后,北京协和医院刘德培院士、武警总医院郑静晨院士、新英格兰杂志》肖瑞平副主编分别进行了大会演讲。

刘德培院士讲解了Sirtuin家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在国际上率先发表了其相关重要研究。郑静晨院士联系国际,介绍了我国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在此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创新。肖瑞平教授作为新英格兰杂志的副主编,向大家介绍了新英格兰杂志的悠久历史,就杂志文章的挑选和投稿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提出了重要的投稿建议,为科研工作者发表文章提供了重要思路。

 

刘德培院士

 

郑静晨院士

 

肖瑞平副主编

下午,会议10个分论坛形式向与会者展示了近年来检验医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血液体液检验与临床论

由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镜检规则的制定、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镜检规则的制定、寄生虫检验与寄生虫病诊断三个专题组成。来自我国检验医学领域9位著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


遗传相关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

解放军总医院蒋刈教授详细介绍了耳聋产前筛查的关键技术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北京医院杨泽教授详细解读了遗传病尤其是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测序技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潘虹教授分享了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诊断方法,美国德克萨斯儿童医曹静教授分享了目前北美地区新生儿疾病检测的现状和最新进展。使与会者了解了目前最先进的产前诊断技术及现状,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化、免疫检验与临床论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捷教授、台湾高雄医科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陈百薫教授、澳门医务检验学会郭昌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永哲教授就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应用进展、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生化标志物应用进展、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进展、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检验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论坛

论坛结合深化医改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邀请业内有关专家就检验科管理的热点问题进行大会报告,使参会代表全面了解了我国医药行业已发布的与医学检验相关的行业标准及国标准,并分享了国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经验、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控制措施。


检验产、学、研、用与投资面对面

为推动检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检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本次论坛优选了十二个创业项目参加路演,投资机构和检验医学界的知名专家现场点评,一起探讨了如何突破科技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促进产学研用共同发展。


检验相关智慧医疗与POCT技术发展论坛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进步,以及高效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使得具有实验仪器小型化、操作简便化、报告结果即时化的POC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POCT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手段,正是检验医学发展新趋势的产物和对传统检验的补充。针对上述情况,大会集中展示一批结合国际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临床检验教学研讨、科研与成果论坛

教学专题来自京津冀名专家学者用实例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院长刘运德教授介绍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程化琴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的观点。来自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贾天军院长探讨医学检验教育三十载历程及思索。贾教授首先检验医学的概念及其演变、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的区别进行了阐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吕虹副主任医师以《北京市检验医师/技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和未来》为题进行了报告。

科研专题来自国内外名专家学者探讨了基金申请、SCI论文写作投稿和研究生科研入门培训内容。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邵雪梅研究员结合她多年标书审查的工作经历,大家分如何撰写基金标书。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临床化学实验室主任孟庆贺教授介绍SCI论文写作技巧。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周冬生研究员对SCI论文写作投稿中大家重点关注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秦堃博士报告了临床检验研究生科研入门培训心得。


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论坛

来自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的薛博仁教授、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的卢章智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张金燕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王贺教授等深入剖析了临床感染、临床微生物报告模板师范与解读、多种新型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临床病查房与感染病讨论、多重耐药菌的研究热点等问题,促进了对抗感染领域热点问题的交流与争鸣。


肿瘤相关实验室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

来自河北医大第四医院单保恩院长、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齐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唐丽玲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徐国宾教授分别作了河北省上消化道肿瘤防治进展血浆SEPT9甲基化检测在直结肠癌筛查中的应用“HPV检测及脱落细胞免疫组化在宫颈癌筛查及分流中的应用“ctDNA/CTC/自身抗体检测在辅助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各位专家学者就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宫颈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的早期筛查展开了精彩的学术交流。


凝血检验与临床论坛

解放军总院李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磊教授、北京儿童医院的吴润晖教授、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吴俊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史敏教授为与会代表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进行了5例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疑难病例分析。论坛既有临床专家介绍出血血栓性疾病的诊疗现状,又有检验专家介绍指南血栓分子标志物的进展,使与会代表对出凝血疾病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

49日上午主会场内容依旧精彩纷呈。国内外医学领域知名大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学会主任苏增留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陈润生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从阐述精准医学的内涵入手,解析了大数据,并介绍了国家在精准医学方向的布局与计划,当前我国以及检验医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付小兵院士

付小兵院士介绍了在创伤和烧伤医学领域组织再生医学的突破性工作,并分享了工作和研究中重要经验:研究重点随着需求及时调整要创新就不怕质疑创新团队成功的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人的学术成长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多学科合作多领域应用的发展过程。付小兵院士也对广大的检验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检验医学能够有更多的应用性成果,更好地与临床结合,为临床服务

 

苏增留教授

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学会主任苏增留教授从疼痛病人的药物监测、常用的方法、结果解释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介绍了美国疼痛病人治疗的现状、检测的样本种类和指标需求、检测时常用的免疫法和质谱法及几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并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进行相关检测结果的解读。质谱法检测近年来在我国检验医学领域也发展迅速,通过苏教授的介绍与会人员加深了对该技术的理解和LDT方法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49日下午在各会场举办青年之声演讲比赛、研究生论文报告大赛、检验知识技能大赛以及优秀论文报告大赛四项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