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普园地 >科普文章

关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问题
2017-05-05 来源:北京医学会 浏览量:9677

关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感染疾病科 李璐


在临床工作中,尤其在门诊,由于沟通时间短,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疗程,不同抗病毒药物的区别等等。在此就几个常见问题做个通俗的解答。

问题1:我的肝功发生异常(谷丙转氨酶升高,和/或胆红素升高),保保肝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抗病毒治疗呢?

答:经过详尽的问病史和检查后,如果判定肝功能异常由乙肝病毒活动引起而非其他原因,再加上如果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你应该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乙肝病毒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较量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经历了相当长的“和平共处”(乙肝病毒很多,但由于免疫系统不认识病毒是外来的,所以能够和平相处。表现为“大三阳”,病毒量非常高,但肝功能正常,临床上称为免疫耐受)后,乙肝病毒和免疫系统开始打仗作战,如果免疫系统足够强把病毒打败了,那么乙肝病毒就被控制了,战争就以我方的胜利而结束了,表现为“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出,肝功能持久正常;如果免疫系统不够强不能控制敌人,乙肝病毒就会长期存在,而且时不时的和免疫系统打个仗,作为战场的肝脏,可想而知必定伤痕累累,表现为肝功能持续或间断异常,时间长了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经过几次练兵,双方实力谁强谁弱便可见分晓。所以,如果你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就需要寻找援兵救助,这个救兵就是抗病毒药物。只保肝就好比只是被动的打扫战场,而提高不了我方的作战能力,下场战斗肯定还是输。

问题2: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为什么疗程都很长?为什么首选耐药率低的药物?

答:2015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建议总疗程至少4年。具体来说,指在达到HBV DNA 低于检测、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1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但是服药4年能实现停药而且不复发的只是少数。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指南建议达到HBsAg消失且HBV 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时,可考虑停药。众所周知,HBsAg的转阴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所以疗程更长,甚至是终身服药。

疗程长其实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位点是乙肝病毒DNA聚合酶,这个酶是病毒合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物质,没有它便不能合成完整的病毒颗粒。但是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病毒的模板cccDNA束手无策,对于我们免疫系统也基本不起作用。所以停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后,乙肝病毒会再次继续复制。如果把乙肝病毒比作罪犯的话,我们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就是监狱,随着时间的延长,罪犯生老病死越来越少,但是目前的药物还不是一枪毙命的子弹,所以这个监狱必须长久存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药物是容易耐药的还是不容易耐药的,好比监狱的墙是高的还是矮的,越高的墙罪犯才不容易翻墙越狱。初始病毒量高,好比高大的罪犯,更需要高墙的监狱才能管事。因此,各大指南均推荐替诺福韦、恩替卡韦强效低耐药的药物作为一线药物。

问题3: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药物相比,副作用更多,为什么也是一线抗病毒药物呢?

答:抗乙肝病毒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口服抗病毒药物,另一类是干扰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使用是否方便、不良反应、价格等因素,口服药物的人群占多数,注射干扰素的患者相对较少。实际上,各大指南对长效干扰素也是一线推荐,其主要原因缘于干扰素调节免疫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机制。

长效干扰素同口服抗病毒药物相比,疗程相对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更高,还有一定比例的HBsAg的清除率,停药后复发的少。这和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关。干扰素除了直接抗病毒作用外,最重要的机制是免疫调节作用,此外干扰素还有抗纤维化及抗肿瘤的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就好比给我军士兵增加了粮草和武器,战斗力大增,从而在根本上控制病毒。对于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人群,如果已经取得了部分效果(HBeAg已经转阴但是未出现抗HBe,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停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且HBsAg1500IU/ml,改用长效干扰素治疗1年,HBsAg的清除率可达到30%左右,从而实现安全停药。此外,在肝癌术后预防复发方面,干扰素的作用也优于口服抗病毒药物。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虽然多,但大多数都是轻微的、可控的,大家不必太过紧张。当然,并非干扰素对每位患者效果都很好,也不是每人均适用。所以需要医生去鉴定谁是优势人群。如果您属于优势人群,不妨在医生指导下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