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和春节的祥和气氛,也打乱了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疫情对每位医务人员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感染科作为抗疫的一线科室,责无旁贷,冲在了抗疫战争的最前线,作为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的青年委员,在投身抗疫斗争的同时,不忘学习、思考和总结,在疫情肆虐的时刻,及时组织了两次线上的青委学术活动。
第一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于2020-3-24召开,主任委员孟庆华教授主持会议。各位青委委员都是奋战在新冠救治一线的骨干力量,就救治过程中的收获、体会及疑惑展开讨论:
一、北大医院赵鸿教授:核酸和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赵教授通过两个病例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总结了核酸和抗体检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并总结出如下结论:单次核酸阴性不能下定论,不同患者主要受累的脏器不一样,痰与便阳性率高,痰中可能持续核酸阳性35天。痰咽拭子转阴最快,便里阴转时间慢。此外,赵鸿教授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核酸和抗体阳性的特点,重症患者中,首次鼻咽拭子中核酸量60倍于轻症者;便核酸转阴晚于咽拭子,大概滞后达到5周。为我们临床救治工作给拱了宝贵的经验。
二、北京CDC张代涛:新冠病毒常用检测方法及应用
张教授介绍了首先介绍了新冠病毒的常用检测方法,目前实时荧光RT-PCR是筛查的主要手段。“假阴性”原因:可能与标本采集不规范有关,建议标本采集尽量采集下呼吸道,对疑似病例,尽量采集多种标本,如痰和便。便的检出率很高,能达到50%。假阳性与环境污染、质量控制环节不足有关,需注意随时对检测环境进行消毒并加强质控。
二、北京佑安医院徐斌教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文献分享
徐斌教授通过四篇文献的分享,提出了新冠治疗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核酸复阳问题。为什么已经治愈出院的患者会出现核酸复阳情况?核酸复阳意味着复发或出现二次感染吗?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标准究竟如何制定?核酸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力?如何应对核酸复阳?徐斌教授组织大家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逐一解决。
第二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于2020-5-20召开,会议由青委副主任委员徐斌教授和吕玮教授共同组织,主任委员孟庆华教授主持会议。
一、北京佑安医院徐斌:新冠患者核酸持续不阴转研究
徐斌教授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新冠病人核酸持续不阴转的问题,讨论了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新冠肺炎的风险和获益问题,以及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的同时会引发免疫抑制并延缓病毒清除问题。总结出造成患者排毒时间长短不一的因素有:男性、发病后延迟入院、机械通气、应用激素、病情危重等因素,有效抗病毒治疗可以使病毒携带量显著减少。
二、北京协和医院吕玮:新冠患者TB淋巴细胞亚群在感染性疾病的检测意义
吕玮教授从免疫学的角度讲解了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机制,探讨了机体免疫功能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并延伸到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新冠病人诊治的意义。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早期启动的天然免疫起着清除病毒作用,免疫过渡活化,会出现过渡验证反应和免疫紊乱,进一步损伤肺组织,从免疫的角度提出了抗体的保护性和致病性问题。
最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王凌航和北京地坛医院徐哲教授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抗疫经验和体会。大家就疫情防控问题展开讨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首战告捷,这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辛勤奋斗的最大褒奖!这离不开感染科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展现出北京感染病学医护人员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为抗议工作取得最终胜利,不懈奋斗!
2020-7-13
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