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创新卫生健康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研讨会(第一期)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总编辑封国生教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以及来自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的院领导、中层管理者、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以“助力构建以胜任力为基础的卫生健康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为主题,围绕临床人才的评价、培养、使用、激励和约束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创新卫生健康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李天庆教授主持,《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封国生总编辑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致辞。
李天庆书记主持开幕式
封国生总编辑致辞
封国生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健康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尚不完善,亟待进一步探索。为配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临床医学人才评价、培养、使用、激励、约束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北京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作为医院管理领域的核心期刊,期望在相关研究和探讨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次研讨会特邀京内外医院管理者及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围绕国家“破四唯、立新标”的要求,旨在通过学术演讲与专题讨论,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构建科学有效的医学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助力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
刘冰副社长致辞
刘冰副社长在致辞中表示,期刊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但须突破单一依赖。自2016年起,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动医疗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将科普作品、应急处置和成果转化等纳入人才评价体系。目前,中华临床成果数据库已收录12万篇案例,支持多层次的人才职称评审。期刊发展过程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期刊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形成重要的会议成果,助力推进国家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改革,服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主题演讲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书记张蔷教授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教授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北医三院精细化绩效考核体系,强调指标权重倾向医疗质量,同时强化科研教学与医德医风,实施高级专业人员分级考核,驱动人才发展与医院战略转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教授在《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北大医院围绕“强学科、重人才”战略,设立了学科人才办,打造从“青苗”到“战略科学家”五档进阶式培养路径,推行“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使用机制,为青年人才设计“双周期”成长通道,驱动学科与人才协同发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教授在《多维胜任力模型驱动下的医师临床能力评价的思考》主题演讲中指出,关于医疗人才评价,必须打破“唯论文、唯课题”的单一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能力的综合评价与激励机制;要坚持“因院而异、因科而异”的原则,为人才设计多元发展赛道,引导人才回归临床、追求卓越,实现人尽其才,最终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金焕民教授在《院校融合、多元赋能高校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演讲中指出,在院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共享、人才共育的框架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人才评价突出临床核心地位,推行校院双聘与身份融合机制,实施从“青苗”到“领军”的渐进式人才培养计划,配套差异化激励政策,全面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为区域医疗高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张蔷书记主持
张萍副院长主持
金昌晓书记演讲
姜辉书记演讲
管仲军书记演讲
金焕民书记演讲
在专题讨论环节,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陈蕾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贾旺教授、北京市第六医院院长卢艳丽教授、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赵晖霞教授、泰康医疗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肖万超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副秘书长万绍平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处处长兼人事处处长任在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张洁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人事处处长张东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人事处副处长桂德权教授,分别围绕“如何破除‘四唯’倾向,科学评价临床能力”“如何培养和使用临床人才”“如何通过科学绩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临床医学人才评价、培养与使用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该环节分别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贾旺教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郑铁教授主持。
讨论一 如何破除“四唯”倾向,科学评价临床能力
讨论二 如何培养和使用临床人才
讨论三 如何通过科学绩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最后,封国生总编辑对会议进行总结。封总编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效,指出在现有科研、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上,应着力强化临床能力评估,建立符合不同医院定位、医生类型的差异化评价机制。建议从CMI、手术难度等数据指标、同行评议及病例评估等多维度构建医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应加快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推动医师能力同质化,并探索临床科学家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让能看病、看好病的医生享有应有待遇、声誉与社会尊重。
封国生总编辑进行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