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走进学会 >学会动态

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 | 北京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蔡葵:“身家”上亿的医疗工程师,被忽视了
2021-01-06 来源:北京医学会 浏览量:14406

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 | 北京医学会

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蔡葵:“身家”上亿的医疗工程师,被忽视了

 

/张斯文

 

每个医院里都有一群“身家”上亿的人,他们管理着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但却因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发展路径不够完善,薪酬待遇不尽人意等原因,这些人才每年都在流失。

他们就是医院里的临床工程师。北京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原器材处处长蔡葵在日前召开的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上接受健康界采访时指出,我国迫切需要一支职业化的临床工程师队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器械技术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宜。与此同时,这支队伍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植,让他们有一条顺畅的职业发展道路。

 

缺位的高级职称

 

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医疗岗位的最高职称是主任医师,护理岗位的最高职称是主任护师,以技术人员为主的技师岗位最高职称是主任技师,都是正高级职称。唯有医院里的工程师,最高职称是高级工程师,相当于副主任医师级别属副高级职称。

 

北京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原器材处处长  蔡葵

“医院里的工程师处境一直很尴尬,他们同样接受过顶尖级的高等教育,有些也是博士毕业,但从职称角度来讲却没有正高级别的技术职称,在薪酬上也与临床医、护、技等有一定差距。”蔡葵对健康界坦言。

晋升的天花板、薪酬的不满意,久而久之,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

蔡葵惋惜地说,“很多优秀的医疗工程师走到副高职称后就离开了医院。这种人才的损失,首要冲击的就是医疗成果的转化和医疗技术的创新。”

追根溯源,这与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关。

健康界了解到,在欧美很多国家,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之前都要接受34年的大学理工科教育,之后才能系统的接受医学教育。所以,他们的医生同时可以兼任临床工程师的角色。

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这些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医学教育更强调诊断、治疗、解剖、生理这些医学类课程,相对而言对于医学生的理工背景要求不是很高。

这些客观条件本应是临床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更方便他们可以与一线的医、护、技人员合作,将临床成果转化成为医疗产品或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优秀医疗工程师的流失,使得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成为“纸上谈兵”。

 

有专利没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中,医疗器械的直接使用者是医生、护士和医疗技术人员,其根本功能是解决临床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护士意识到,想要创新就要把想法转化成行动,在实践中判断想法是否可行。

 

北京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器械处处长  蔡葵

在蔡葵看来,医务人员的这种创新意识想要得到转化,首先需要医院领导的重视,要有一个相对专业的部门或者是医务、护理、医工等与之关联比较密切的部门共同组建一个委员会建章立制,在架构上推动临床的创新及成果转化。

这其中,医学工程部门是“主力军”。

临床工程师管理着整个医院的医疗器械,这些医疗器械通常占比医院总资产的50%以上,动辄价值十几亿,但临床工程师却往往不被认为是医疗工作中的一份子,而是后勤服务人员,地位比较尴尬,积极性也不够高涨。“只有让他们做更多与技术相关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工程师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蔡葵坦言。

打开国家专利局的网站,可以检索到很多医疗器械相关的专利,但缺少医疗器械的创新,也就是没有转化,即便是我国原创的医疗器械,也是以技术含金量相对较低的医疗器械为主。

归根结底,医护人员虽有创新意识,但机制不够完善,临床中优秀的工程师又处于匮乏或不够积极的状态,所以想将专利转化成成果,存在较大难度。

 

医工之路还需规范化智能化

 

“行业要发展,仅凭民间团体、社会组织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上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好了,人自然而然就过来了。”蔡葵呼吁。

除了政策支持,“与时俱进”的培训也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对于从事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人员,并没有权威的资格认证。蔡葵告诉健康界,“这就存在一些问题,价值不菲的设备什么样的人才能动?医疗系统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临床工程师能否跟上这个发展速度?”

对此,蔡葵建议,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可以在获得国家、地方授权后在一定区域里组织培训、考试,保证临床工程师从业的基础知识能够过关,并定期组织临床工程师对设备维修、质控、保养等知识进行学习,保证“不落伍”。

要规范的,除了从业人员,还有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曾几何时,医疗机构将医疗器械和耗材的购置引进作为利润增长点,但随着近些年国家政策的转变,医疗机构正在向注重医疗质量和临床诊疗的导向回归。

与药品耗材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同,医疗器械的同质化目前还不容易实现,因而不少医院在医疗器械管理方面都引进了更新的理念,比如HTA(卫生技术评估),通过循证的方式,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等角度评估器械引进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利弊。

除了新的评估方式外,“医院医疗器械管理部门一定要引进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管理。”蔡葵认为,“现在医疗器械太多了,63个大分类,几千个不同的医疗器械,上万个不同的品规和型号,依靠人脑去记忆是不可能完成的。”

目前,国家药监部门已经开始推广UDI。蔡葵认为,未来每一个器械、耗材,都将有唯一的识别码可以进行溯源,医院里的医疗器械管理也将更加完善,这必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