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第十届)北京医学科技奖特等奖项目
项目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口腔数字精准修复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示范应用 |
英文 |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for Precise Oral Restoration | |
主要完成人 | 周永胜、孙玉春、刘云松、叶红强、潘韶霞、张磊、陈虎、夏丹丹、田素坤、吕珑薇、原福松、王勇、林红、李虹、杨旭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
二、项目简介
数字化技术有助于迅速提升口腔修复治疗(镶牙、种牙)的效率和精准度,但我国早期应用的数字化修复技术基本依赖进口,设计软件等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风险。项目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口腔”行动,依托北大口腔医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十余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针对口腔修复诊疗慢(步骤多)、差(精度低)、假(仿真度不足)等临床痛点,系统性突破了口腔数字化精准修复临床技术瓶颈,原创建立了全流程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口腔修复诊疗的新策略、新方案和新体系:
1.着力“治得快”,原创复杂义齿全数智化修复新策略:针对复杂义齿修复治疗操作过于繁琐、效率低等临床痛点,突破大跨度牙颌无中断高精高效扫描技术、多源异构大数据知识表征驱动的复杂义齿高效率设计制造技术,大幅精简复杂义齿修复步骤,将患者就诊次数和时长缩短 40~60%。
2.立足“镶得准”,建立误差的分阶段多维管控新方案:针对疑难修复多阶段累积误差大、失败率高的痛点,原创了服务于精准修复的刚性约束引导、微观几何特征捕获、功能性咬合自适应重建等技术,疑难修复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返工率降低 50%以上。
3.聚焦“仿得真”,创建功能美学一体化仿真修复新体系:针对功能美学修复预测和仿真效果差、修复体常需反复调改的临床难题,突破三维/四维可视化虚拟仿真预测、性能驱动的梯度仿真陶瓷材料制备技术,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全流程数字化仿真效果,从而提高功能美学修复的一次性成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30%以上。
基于上述创新,项目建立口腔数字化精准修复原创技术 9 项,授权国家专利 56 项,转化 39 项,获批产品注册证 1 个,牵头制定国标/行标 7 项、团标/指南等 6 项,制定国药局注册审评指导原则 1 项,发表论文 247 篇(SCI 收录 130 篇;其中发表于生物材料、口腔修复、口腔种植、陶瓷材料领域的领先期刊 31 篇,最高影响因子 18;他引 2874 次)。项目创新成果支撑了北大口腔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将原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进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支撑建立口腔数字医学校企联合实验室 5 家;国内外率先实现了复杂疑难病例的数字精准修复诊疗,破解了传统技术用于复杂修复时“慢、差、假”的领域难题,实现了修复过程的“快、准、真”。项目专利转化产品应用于中国各省及五大洲 120 个国家,全球应用超过 3000 万例,经济效益超过 50 亿,近 3 年超过 19 亿;项目社会效益显著,以主旨/特邀报告(国际 58 次,国内 400 余次)等,辐射国际国内口腔专业超 10 万人次,显著提升诊疗质效和患者就医体验。成果编入教材专著 9 本,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第48、49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荣誉。基于项目,培养了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 8 人次、全国行业学会主委和全国教材主编 15 人次,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有力支撑了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