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第十届)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项目
项目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基于唇腭裂牙颌面形态和功能特征的正畸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
英文 |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motion of orthodon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 in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 | |
主要完成人 | 李巍然、贾绮林、黄一平、韩冰、张云帆、郭润智、朱洪平、王晓霞、李晓蓓、刘浩、杨乔林、俞歆蕾、林倚帆、贾海潮、张宇凝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
二、项目简介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严重影响患者颜面美观、口颌系统功能及心理健康。其正畸治疗难度大、疗程长、效果差,仍是世界性难题。本项目组历经 30 年深耕,解决了唇腭裂正畸领域诸多瓶颈问题,建立了唇腭裂正畸诊疗体系,创新应用一系列矫治手段提高疗效,制定行业指南并全国推广。具体创新点:
一、系统揭示唇腭裂患者牙颌面形态和功能典型特征的理论创新
基于我院唇腭裂生长发育中心样本库,发现:(1)唇腭裂患者上颌矢状位置后缩、发育迟滞且前牙无明显代偿,下颌功能运动及口周肌电活动异常,阐明驱动上颌向前发育的时机和意义;(2)唇腭裂上颌横向独特“V”型狭窄,呈现从后向前反合逐渐加重特征,咀嚼功能低下,提出上颌扩弓的精确模式;(3)牙槽突裂形态特征不同,影响植骨疗效,首创牙槽突裂形态分类方法和三维评价方法,有效指导牙槽突裂修复策略选择。
二、研发基于唇腭裂形态与功能特征的正畸诊疗策略和技术的突破
基于唇腭裂牙颌面形态与功能特征,提出:(1)上颌前方牵引的时机和策略,设计个性化骨牵引支抗系统,改良牵引装置,去除口周异常肌力,最大程度促进上颌向前移位;(2)针对上颌横向“V”型狭窄提出“前扩后缩”治疗策略,精准促进上颌宽度发育,发明了针对性矫治装置并转化;(3)研发新型矫治器重塑牙槽突裂形态,改善牙槽突裂植骨疗效;(4)促进骨髓干细胞成骨,设计长效缓释骨修复充填材料,提升牙槽突裂修复效果。
三、建立兼顾空间时序与形态功能的唇腭裂正畸诊疗体系
在各项治疗策略及创新性技术取得广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兼顾空间时序与形态功能的唇腭裂正畸诊疗体系,牵头国内 20 余家唇腭裂中心制定唇腭裂正畸行业指南,推广至全国。
本项目获得美国正畸协会最佳年度病例奖、欧洲正畸协会最佳论文奖、Angle 正畸协会研究奖、英国颅面学会研究奖章、《Bioactive Materials》最佳论文奖、国际牙科研究协会百年研究奖、3 篇高被引论文。累计发表相关论文 238 篇,均为专业领域 TOP 期刊;授权国际专利 6 项、国家发明专利 14 项、实用新型专利 26 项;编写国内第一本《唇腭裂与正畸治疗》专著,获得“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项目资助,成果纳入规划教材 7 部;培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华口腔医学会唇腭裂专委会主委、正畸专委会副主委。项目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获益唇腭裂患者超过 18000 余例,成果有力支撑国家口腔医学中心等 8 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产生广泛的学科示范效应。
项目二: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的新致病基因鉴定和发病机制研究 |
英文 | Identification of new causative genes and pathogenesis of hereditary neuromuscular diseases | |
主要完成人 | 王朝霞、邓健文、袁云、于佳希、张巍、孟令超、谢志颖、俞萌、 吕鹤、郑艺明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二、项目简介
1. 研究目的
遗传性神经肌肉病(Hereditary neuromuscular diseases,HND)是一组累及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骨骼肌的神经遗传病,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迄今为止,仍有超过 40%的 HND 遗传病因未明,诊断困难。此外,大多 HND 发病机制不清楚,缺乏有效干预方法。因此,基于遗传家系资源发现新致病基因是解决 HND 精准诊断的根本,而建立 HND 的生物标本库和临床队列、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以及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对这类疾病的干预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在HND诊疗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 主要科学发现点
本团队围绕遗传性神经肌肉病(Hereditary neuromuscular diseases,HN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开展深入研究。主要发现包括:1)首次发现一种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眼咽远端肌病(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OPDM)的三个新致病基因(GIPC1、NOTCH2NLC、RILPL1),解释了70%以上OPDM患者的遗传病因,解决了该病困扰临床数十年来的基因诊断问题,并初步揭示高 GC 毒性 RNA 和聚甘氨酸(polyGlycine,polyG)毒性多肽共同介导该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2)率先发现编码区突变的 FUS 蛋白通过 HSP60 蛋白介导定位线粒体,与线粒体 ATP 合成酶亚基 ATP5B 相互作用引起氧化磷酸化功能异常,导致线粒体损伤从而引起神经肌肉变性的致病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首次构建了 NOTCH2NLC 基因非编码区 CGG 重复扩增突变的转基因果蝇模型,阐明了非编码区 CGG 重复扩增突变通过非经典翻译产生 polyG 毒性蛋白,并介导线
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变性的分子机制,为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3. 成果产生的价值
本团队基于 HND 生物标本库和临床队列的家系资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种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眼咽远端肌病的 3 个新致病基因,解释了 70%以上患者的遗传病因,并建立临床基因诊断方法,解决了这类疾病困扰临床数十年来的及时精准诊断问题,为全国各地多家医院的基因诊断提供帮助,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 2 项,目前正积极转化基因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此外,基于致病基因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线粒体作为潜在干预靶点,为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上发现提高了我国在 HND 诊断和治疗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 SCI 论文 30 篇,包括 PNA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Brain 等国际著名期刊,多次被 Cell、Nature Reviews Neurology、The Lancet Neurology 等国际顶级期刊引用。
项目三: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非心脏大手术围术期体温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与推广 |
英文 | Enhancing Perioperative Temperature Management: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in Major Non-Cardiac Surgeries | |
主要完成人 | 黄宇光、易杰、裴丽坚、申乐、肖毅、李天佳、孙琛、张越伦、 缪长虹、顾小萍、吴镜湘、徐铭军、王晟、左明章、王儒蓉 |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楼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二、项目简介
体温的恒定对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体温,作为深部脏器温度的反映,其波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手术预后。特别是在围手术期,非医疗性低体温(核心体温低于 36℃)常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上升、凝血功能障碍、输血需求增大、麻醉药效改变以及苏醒时间延长等。
为深入探究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自 2013 年起项目团队率先在北京地区进行了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概率抽样法,选取了 830 名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即便采取了被动保温措施,低体温的发生率仍高达 39.9%,且手术时间超过两小时的患者风险更高。随后,研究范围扩大至全国 28 家医院,共 3132 名全身麻醉患者被纳入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术中低体温总体发生率为 44.3%,且随手术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在此研究基础上,项目团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术中将体温适度下调至 35.5℃并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为验证此结论,我们与国际知名学者 Daniel Sessler 教授合作,开展了多中心、平行、优效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ROTECT”研究。该研究涉及 5056 例非心脏大手术患者,结果显示,术中低体温与正常体温患者在术后心脑血管事件、手术部位感染等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此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并因其 99%的研究病例来自中国,首次获得该杂志以中文发表研究摘要。该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认可,被纳入《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 年版)、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麻醉记录单标准》(WS 329-2024)和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手术室医学装备配置标准》。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被 AHA/ACC 等机构的《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2024 版)引用,为全球临床提供了权威指导。
在体温管理策略方面,项目团队进一步探索了手术室温度与主动充气加温对核心体温的影响。析因分析显示,被动保温下,手术室温度每升高 1℃,核心体温下降速率减缓;而使用主动充气加温时,手术室温度变化对核心体温影响甚微。这表明,在主动充气加温条件下,手术室温度的设置可以更加灵活。
此外,我们评估了腹部大手术中积极保温与常规保温的成本效益。尽管积极保温能缩短拔管时间,但未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或总住院费用。成本分析显示,积极保温单次手术成本高于常规保温,但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经济效益。
在机制探索方面,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术中低体温显著损害大鼠认知功能,伴随海马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下降,首次直接证实了术中低体温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系列研究,我们于 2017 年首次提出,并于 2023 年更新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明确了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的临床路径。这些研究成果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对提升手术安全、优化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项目四: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围术期脑功能损伤机制与保护策略及推广应用 |
英文 |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chanism and protective strategy for perioperative brain dysfunction | |
主要完成人 | 郭航、马玉龙、赵磊、梁振虎、米卫东、马亚群、郭文治、安奕、 李丽霞、李英伟、郝雪梅、吴一兵、李向朋、孙淼、程亚飞 |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燕山大学、北京易飞华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二、项目简介
随着人口老龄化,围术期脑功能损伤(如术后谵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疼痛等)成为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医学难题。对此,本团队历经二十年,突破了脑功能损伤防治靶点、无创定量化监测、损伤预警模型及综合防治的瓶颈,建成了集机制创新、设备研发、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完整研究体系,成功降低围术期脑功能损伤发病率。
一、主要创新技术和科学价值
1、首次发现神经血管耦合是脑功能损伤的核心枢纽和防治新靶点
项目组首次发现,神经元、胶质细胞与脑血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神经血管耦合”破坏是围术期脑功能损伤的核心枢纽,Ndrg2 基因是脑损伤早期防治的新靶点,脑氧参数是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的脑功能监测生物标志,为围术期脑功能监测与保护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2、率先攻克脑功能状态定量化难题,建立围术期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系统
项目组以神经血管耦合为突破口,基于 46 万脑电大数据分析,自主研发出脑功能多维度定量监测新指标,建立多模态脑功能监测新方法,完成监测设备研发与临床转化应用,为预防围术期脑损伤提供精准监测指导。
3、建立以调控神经血管耦合为核心的围术期脑功能保护关键技术体系
项目组首次建立国内多中心大样本量围术期脑损伤数据库和术后急性疼痛数据库,发现脑功能损伤独立危险因素和新型分子标志物,并在多模态脑功能监测下建立围术期脑功能损伤预测模型,实现脑损伤早期识别预警。构建以稳定神经血管耦合为核心,调控氧化应激、中枢炎症、循环氧合、能量代谢为手段的围术期脑功能保护策略,应用后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降低 11%-45%,围术期脑卒中发病率降低 70%,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降低 9.3%-21.3%,平均住院日减少 3 天,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完善了围术期综合管理体系。
二、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
1、本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省部级基金 4 项,在麻醉学顶刊 Anesthesiology、J Neuroinflammation、Glia 等杂志发表论文 203 篇,SCI 论文 86 篇,总 IF 344.6,总被引 2169 次,单篇最高被引 137 次。
2、牵头发布麻醉管理指南与专家共识 19 部。牵头撰写国内麻醉学系列教材 4 部,出版麻醉学专著 18 部。被 2 部国际、4 部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引用。
3、获医疗器械注册证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外观专利 4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
4、国内外麻醉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 79 次,线上、线下培训医师超过 10 万人次,接受国内各级媒体采访报道 31 次。
三、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成果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每年保障超过 100 万例患者手术麻醉成功实施,显著降低围术期脑功能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经测算,应用本项目成果每年减少因围术期脑功能损伤产生的医疗支出 15 亿元,医疗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 3223 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五: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肺结核病关键防治技术的精准研发与推广应用 |
英文 | Precis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tuberculosis control | |
主要完成人 | 侯代伦、孙照刚、杜建、王倪、戈启萍、马艳、林明贵、高微微、 黄学锐、姚嘉、夏涵 | |
主要完成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思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项目的支持下,聚焦结核病防治关键环节,以早期发现、精准诊疗和精细化管理结核病患者为目标,通过开发人工智能(AI)影像辅助诊断技术、探究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筛选敏感复治肺结核治疗新方案以及创新智能化患者管理新模式,最终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的肺结核防、诊、治、管的精准干预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1.率先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高质量肺结核 CT 影像标准标注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和 AI 辅助诊断模型,实现了肺结核 CT 影像的 AI 辅助诊断。基于 AI 的肺结核影像筛查新技术可极大提高诊断效率和符合率,也便于偏远地区和基层医院使用。本项目率先在国内建立了 5016例患者的高质量 CT 影像标注数据库,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核 CT 影像 AI 辅助诊断模型,服务于全国 20 余家单位的远程会诊平台,超过 2 万例患者受益。相关成果申报发明专利 1 项,并获中国防痨协会科技二等奖。
2.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新机制和突变特点,提高了检测产品的精准度。阐明MTB 耐药机制对于促进耐药结核病精准发现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我国存在广泛耐药结核菌(XDR-TB);在 XDR-TB 等耐药菌株中发现了 9 个耐药相关基因的 33 个突变位点和 58 种突变形式;提出了菌株耐药谱和耐药程度同步性提高的耐药规律;明确了 XDR-TB 耐药菌株因持续治疗而累积的新耐药基因突变和片段缺失。所获批的 4 项发明专利和 2 项在申专利已经用于基于下一代基因测序(tNGS)的耐药性检测产品TB-Pro,并在全国多家三级医院中得到认可。
3.创新了基于国产药物的敏感复治肺结核治疗方案,提高了肺结核治疗效果。针对敏感复治肺结核治疗成功率偏低的现状,本项目组创立了基于国产药物的敏感复治肺结核治疗新方案,与国家标准方案相比,在不改变总疗程的前提下延长了强化期,适当提高了异烟肼(INH)和利福喷丁剂量。该方案所用药物立足国产、成本较低,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9.5%,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新方案已写入《复治肺结核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并获得中国防痨协会科技三等奖。
4.创新了结核病患者远程管理新模式,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当前直接督导下(DOTs)的患者管理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患者管理质量。本项目组研发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健康新技术产品——“易督导”患者健康管理系统(易督导医生版患者管理系统和结核病患者管理随访系统、电子药盒),经在全国近 7 万患者中推广应用,提高了服药依从性。获得6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 2 项行业标准。
本项目集成了结核病防、诊、治、管四个方面的创新成果,形成一套精准干预体系,获批 4项发明专利和 6 项软件著作权,研发了 2 项产品,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后提升患者满意度、减轻了国家医保负担。举办全国性的培训班 36 次,接受培训合格的人员约约 13800 人次。出专著 3 部,发行 7000 余册。
项目六: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眼视光数智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
英文 |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digital, optic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optometry | |
主要完成人 | 王凯、李岩、赵明威、范玉琢、李雪薇、张璐、唐涛、彭子苏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二、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1.9%,近视相关并发症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不容忽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眼视光临床工作的重点。“眼视光数智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项目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由王凯教授领衔,围绕近视防控全周期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构建了集早防、早控,早预警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本项目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现代光学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局限,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显著提升了临床效率和近视防控效果,为我国近视防控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1. 主要技术内容
1)发育阶段“防”近视——大数据算法预测生理性眼轴增长
眼轴是评估近视进展的重要指标,项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在无对照组的条件下建立了生理性眼轴增长模型,探索眼轴增长导致近视度数增加的时间因素。
2)近视阶段“控”度数——人工智能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
角膜塑形镜(OK 镜)的验配参数不准确,是导致近视控制效果差的主要原因。项目基于眼视光临床大数据,研发了角膜高度曲率半径适配算法,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 OK 镜验配技术,免试戴验配成功率超 95%,显著提升了临床效率和 OK 镜的近视控制效果。
3)进展阶段“早”预警——离焦控制指数和脉络膜血流指标预警近视防控效果
预测近视控制效果是临床工作的难点。项目提出加权泽尼克离焦系数作为预测 OK 镜近视控制效果的重要因子,基于此优化镜片设计,提升近视控制效能。同时,通过分析脉络膜血流数据,提出其是预测 OK 镜长期控制效果的重要眼底指标。
4)远像读写“勤”助力——发明远像光学读写平台助力近视防控
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高危因素。项目研发的远像读写平台,实现将近距离用眼“化近为远”,有效减少调节滞后,目前成功实现产品转化。
2. 授权专利情况
项目已授权“一种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远距离阅读系统”、“一种用于人工视觉领域的视网膜前微电极阵列芯片” 、“小动物视觉刺激训练装置”、“一种紫外线消毒接触镜盒”、“一种能够投射正离焦的近距离阅读装置”,“雏鸡脉络膜分析系统 V1.0”等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 项。第一项远像读写平台已经实现专利转化,是目前市面上近视防控炙手可热的产品之一。
3. 技术经济指标
2030 年我国在近视防控上耗费的财力将累计逼近 2100 亿元。项目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现代光学科技赋能,在技术层面实现了未近视时防近视、已近视时控近视、进展快时早预警的临床目标,显著减轻了社会经济负担。
4.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多家医院的眼科和眼视光中心,采用本项目技术进行 OK 镜验配、优化镜片设计的患者已达 20 万人。远像技术赋能的光学产品带来了约 3000 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了临床效率,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
项目七: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肠道病毒入侵机制及儿童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和基因特征研究 |
英文 | Study on enterovirus invasion mechanism and etiology and gen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o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ldren | |
主要完成人 | 谢正德、高福、陈祥鹏、赵欣、璩骁、张勇、魏文胜、张桂根、 冀天娇、刘升、樊涛 | |
主要完成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大学、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
二、项目简介
肠道病毒属于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是引起儿童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之一,可导致儿童脑炎、脑膜炎、手足口病、急性驰缓性瘫痪等疾病;部分病例留有严重后遗症,严重时可致命。可感染人的肠道病毒多达 116 种型别,流行型别不断变化,且进化速率快。
埃可病毒属于肠道病毒 B 组,是引起我国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最重要的病毒病原,其细胞受体尚未发现,入侵及致病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相关药物、疫苗研发及动物模型的研究。因此,肠道病毒受体和入侵机制相关研究至关重要。此外,明确儿童感染肠道病毒的种类、基因型别等及对于该类疾病临床诊治及防控亦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应用 CRISPR-Cas9 筛选技术,首次发现并证实了人类新生儿 Fc 受体(FcRn)是 B 组肠道病毒入侵细胞的通用关键受体,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病毒与受体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电镜结构,阐明了非囊膜病毒入侵过程中“双受体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入侵机制。FcRn 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因子,主要功能有从母体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保护性抗体,帮助新生儿从肠道吸收母乳中的抗体,以及在成人体内介导抗体“回收”等。这种对胎儿和婴幼儿起重要作用的免疫因子被病毒“绑架”,作为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后续研究发现埃可病毒 18 型(E18)、E2、E15 等感染过程中,FcRn 则具有吸附及脱衣壳的双重功能,并应用冷冻电镜及功能实验等解析了病毒利用这种“一石二鸟”双功能受体入侵的作用机制。
项目组进行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多中心研究发现,病毒检出中肠道病毒占比最高,又以埃可病毒等 B 组肠道病毒为主。首次报道了 2015 年 E18 在我国引起的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暴发流行。对 E18 流行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我国 E18 流行株位于 C2 基因亚型,与国外流行株具有明显差异,并形成独立进化分支;流行株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且重组来源及形式复杂。
项目组对北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2017-19 年肠道病毒血清型别主要是柯萨奇 A 组 6 型(CV-A6)及 16 型,EV-71 检出率显著下降。我国流行的 CV-A6 为D3 基因亚型,主要位于 D3a 进化分支;且目前流行的 CV-A6 存在基因组重组,重组来源于EV-A114。
项目研究结果发表在 Cell、mBio 及 EMI 等顶尖杂志,得到了全球同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并在大量顶级期刊杂志中引用;同时,研究还入选 2019 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该研究发现了 B 组肠道病毒通用关键受体,阐明了其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明确了我国儿童流行的肠道病毒主要型别、基因特征等;该成果对研究肠道病毒致病机制、新药开发,特别是对非包膜病毒入侵机制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该受体的发现也为小分子药物、抗体研发提供了靶点,为用于药物及疫苗研究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提供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临床意义。
项目八: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东方人鼻整形修复重建理论体系建立及关键技术应用 |
英文 | Establish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Transformational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in Nasal Reconstruction for Oriental Populations | |
主要完成人 | 安阳、李东、赵振民、谢立锋、金梦颖、王关卉儿、梁伟、甄永环、韩萌、王子墨、谌虹宇、布希、张沛阳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二、项目简介
鼻部畸形、缺损由肿瘤、创伤、炎症等多种因素导致,不仅显著影响面部外观,还造成气道阻塞等严重生理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传统结构式鼻整形术源于西方,因其难以针对东方人独特的解剖特征及审美理念制定精准修复方案,术后约 40%的患者对美学效果不满意,且功能改善率仅为 45%。此外,传统自体移植材料存在来源不足、供区损伤问题,尚未有解决方案。针对该系列临床难题,项目组系统性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为实现鼻部形态与功能的全面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东方人鼻整形修复重建“智慧化”新体系
通过创建东方人面部三维数据库及分类分型系统,为面部美学设计提供数字化模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辅助的数智化精准修复体系,手术准确性提升 40%-60%。针对复杂鼻畸形与鼻缺损,项目组创新性提出一系列具体治疗体系:包括自体纳米脂肪移植联合手法牵张再生的挛缩鼻畸形序贯治疗方案;唇裂鼻畸形的亚单位功能修复理念及形态、力学和通气功能全面恢复的序贯治疗策略;复杂鼻缺损的额部皮瓣综合治疗策略。该体系建立为实现鼻部形态与功能的精准修复提供了全面的临床指导。
二、研发东方人鼻部形态、功能“同步化”治疗新技术
为进一步推动东方人鼻整形修复重建治疗体系,项目组创新研发多项关键治疗技术,包括国内首创 M 型软骨支架及蛇形鼻尖支架,有效解决东方人鼻梁宽低、鼻中隔软骨软塌等难题。针对鼻部功能修复,国际首创数字化技术下内窥镜辅助切取筛骨垂直板建立支架的创新术式,联合 I 期鼻中隔成形术,实现鼻部形态、功能“同步化”改善。上述创新技术使通气功能提升60%-80%,形态与功能综合评分提升 69%-78%,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三、医工交叉,研发适合东方人的鼻整形修复重建新材料,实现软骨、肌肉组织高效再生
针对东方人研发了一系列唇鼻软骨、肌肉缺损再生的组织工程新方案。开发 3D 生物打印支架和光敏性水凝胶材料,实现软骨功能性再生。研发带血管蒂的脂肪组织灌流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体积脂肪脱细胞支架的高效成肌转化,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分子机制,为组织再生提供理论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 Biomaterials 杂志(IF=12.8)。
该项目累计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应邀参加国内、国际重要会议发言 100 余次;获得授权专利 25 项,累计转化金额 400 万元;主译《鼻再造原则》、《亚洲人鼻整形术:难题与解决方案》、副主编《中国整形外科学》第 IV 分卷及《精准智能化整形外科手术》,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成果的推广。目前相关技术已在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应用,累计治疗患者超过10000 例,并通过举办 200 余次学术会议惠及约 5 万人次。研究成果荣获多项国内、国际重要奖项,包括 2020 年北医三院医疗技术创新一等奖、2023 希腊雅典国际美容整形会议(ISAPS)鼻整形最佳奥运论文奖,获评 2023 年度中国整形外科领域十大进展。
项目九: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放射外科机器人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
英文 |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motion of Key Technological Systems for Robotic Radiosurgery | |
主要完成人 | 庄洪卿、袁智勇、王恩敏、苏庭世、王鑫、陶振、宋勇春、孟茂斌、董洋、王玉霞、李君、程程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二、项目简介
放射外科机器人(射波刀)已成为卓越的肿瘤治疗手段,但在初进中国时,面临着如何“治的对、治的准、治的好”等一系列问题。本项目是我国最早应用射波刀并建立应用技术体系的团队,历经 17 年临床研究与实践,聚焦剂量分割方案、物理技术探索、疗效毒性优化,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方案确立-精准实施-增效减毒”的关键技术,有力推动我国从传统放疗到放射外科模式的新跨越。主要科技创新如下:
1.创新放射外科机器人临床剂量分割方案,成为我国放射外科通行模式。以临床治疗效果毒性控制要求-疗效评价确认为主轴,创新肺、肝、脑、胰腺、脊柱等常见肿瘤剂量分割方案,将剂量分割从传统 40-60Gy/20-30 次改变为 20-60Gy/1-5 次。开拓放疗适应症,使早期肺癌和肝癌 5 年生存率分别提高到 90%和 70%,疗效与手术相媲美。打破国外禁区,治疗中央型肺癌 5 年生存率达 65%。变革剂量模式,使脊柱、脑转移瘤 1 年复发率由传统放疗的 80%降至 10%以下。本项目剂量分割成为当前中国放射外科通行模式并全国推广,同时被美国放射肿瘤学会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引用。
2.研发系列固定技术及配套装置,创新追踪方法、降低质控误差,系统支撑放射外科机器人治疗的精准实施。针对不同病种不同体位,开发俯卧、侧卧等固定装置、新型追踪上衣和靶标敷贴,解决患者精准定位和追踪问题,保障患者治疗准确度;率先提出免胶片检测的多种临床质控方案,创建固体水自动化晨检流程,研发端到端质控产品,确立质控标准和流程。精准实施方法的建立使治疗误差由传统放疗的 3-5mm 降低到亚毫米级,大幅降低治疗不确定性。起草发布国家级行业指南《机器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质量保证实践指南》,指导中国放射外科精准实施实践。
3. 研究放射外科增效机制,创新药物使用方式减少放射损伤,实现放射外科机器人治疗增效减毒。揭示分子药物增强大分割效果协同机制,提出临床放射外科期间为免疫增效最佳时机。明确靶向治疗患者减轻放射性脑损伤放射外科治疗时机,以及放射性脑坏死药物预防方法,使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率由 20%降低到 3%。创新性应用抗血管药减轻 92%患者放射外科脑水肿毒性。增效减毒系列研究,使放射外科治疗技术进一步优化。依据本项目成果制定放射性脑损伤防治专家共识并全国推广。
本项目在美国放疗学会官方期刊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39 篇,论文被 JCO 等杂志 SCI 他引3320 次,主编参编专著 12 部,获专利授权 11 项,编写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2 部,被中美韩等国指南所引用,指导国内国际临床实践。建立的放射外科机器人治疗关键技术,已在辽宁省肿瘤、华中科大协和医院等 30 余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治疗患者超 20 万例,显著提高了放疗疗效。获批北京市放疗临床质控中心,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训中国放射外科人才千余人,为中国放射治疗从常规分割粗放时代向放射外科精准时代跨越转型做出了引领性和卓有成效的贡献。
项目十: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糖代谢异常生命早期识别和预警干预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英文 |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System for Early Lif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 |
主要完成人 | 肖新华、张茜、郑佳、周丽媛、张振馨、王晓晶、税光厚、林茜雯、黎明、于淼、冯凯、许建萍、刘洁颖、王志新、王彤 |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常州中科脂典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二、项目简介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患病率逐年攀升,并呈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可引发多重并发症,增加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当今我国糖尿病卫生资源大多分布在疾病期及并发症期。如何有效识别糖代谢异常高危人群及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是糖尿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生命早期是生长发育极其关键的窗口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环境对整个生命周期的糖代谢有着深远影响。本项目经过 20 年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一、创建中国人群基于出生体重的糖代谢异常临床预测体系,将糖代谢异常预警和防治窗口提前到生命早期。基于国内单中心最大规模“生命早期环境与成年期慢性疾病”队列,提出了出生体重异常是中国人群成年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糖代谢异常生命早期预警体系。
二、揭示糖代谢异常生命早期表观遗传学机制图谱,为早期防治提供潜在新型靶标。结合临床队列与动物模型,描绘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引发的全生命周期表观遗传学动态变化图谱,鉴定出可能发挥作用的甲基化修饰、microRNA、lncRNA 及分子通路,建立了糖尿病早期防控潜在表观遗传学预警标志物。
三、发现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导致胎盘、肠道微生态紊乱,为针对菌群的糖代谢异常早期干预提供新型靶点。率先在中国人群发现低出生体重儿和妊娠期糖尿病胎盘菌群特征谱。揭示了特定菌群谱在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导致糖代谢异常的核心作用,构建糖尿病早期防控的菌群靶标。
四、提出中国妊娠糖尿病人群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和新生儿糖尿病致病基因筛查标准路径,并探索 GCK 突变心血管保护的潜在机制。基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脂质组学及家族遗传模式,率先在中国建立妊娠糖尿病人群 GCK 基因和新生儿糖尿病致病基因筛查标准,并揭示了 GCK 突变患者低大血管并发症的潜在机制,开展了有效的糖尿病分型、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及遗传咨询。
五、探索糖代谢异常早期干预新模式,将糖代谢异常防治提前到生命早期。创新性开展生命早期染料木素、益生元、甜菜碱和运动干预,在生命早期预防成年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开拓糖代谢异常早期逆转新模式。
该项目在 15 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支持下,在 Diabetes Care、Metabolism、Redox Biology、Food Function 等本领域顶级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86 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99 篇,累计影响因子 905 分,他引 4539 次。获得 Cell、Trends Microbiol 等国际知名杂志 100 余次专文述评和正面评价。受邀进行国际会议学术报告 10 余次,国内学术报告 70余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9 次,培训医生 2 万余人次。相关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有力促进了我国糖尿病早期防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项目十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和致病性实验室诊断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与临床推广 |
英文 | Establishment and Clinical Promotion of a Key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Resistance and Pathogenicity | |
主要完成人 | 杨启文、徐英春、朱盈、贾沛瑶、贾鑫淼、张辉、周梦兰、刘亚丽、喻玮、刘晓妤、李雪、张栋、杜娟、林艺志、殷双 |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二、 项目简介
项目意义:多重耐药菌感染引起全球广泛关注,造成全球极大医疗负担,其诊断-治疗预防均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我国在此领域存在病原学检测速度慢,广谱抗菌药物滥用、新药研发滞后等痛点,是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本项目长期聚焦于构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和致病性实验诊断关键技术平台和临床应用,针对多重耐药菌的“防-诊-治”三大临床痛点开展了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产出的新技术结局了病原快速分子
诊断的卡脖子难题,切实解决了临床“急难愁盼”,填补多项领域空白。
项目创新点:项目针对多重耐药菌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存在的痛点,建立以全国多中心耐药菌监测体系为防控依托、新型快速检测技术为诊断平台、中国药敏折点标准为治疗指导的“防-诊-治”综合立体关键技术平台,包括:
1. 在多重耐药菌防控层面,针对我国耐药监测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滞后难题,围绕临床常见耐药病原菌,领导了多项国际和国内领先的多中心耐药病原菌监测及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多重耐药菌全国监测平台,阐明了不同耐药菌时空遗传进化规律,并在国际国内首次报道多种新型耐药/毒力机制和靶标,形成病原菌防控策略全国专家共识 1 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制定耐药菌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为抗菌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新型靶点。
2. 在多重耐药菌诊断层面,针对现有检测方法灵敏度低、检测时间长的临床痛点,项目依托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并通过医-企联合攻关,推动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产出的新型诊断技术及产品体系有效解决了耐药菌快速检测,特别是核酸检测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全流程自主研制 AMR 诊断产品做出范例,用原创技术及产品构建了完整的中国方案,直接经济效益超 10 亿元。
3. 在多重耐药菌治疗层面,针对我国缺乏适合于中国人群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折点关键难题,牵头组建了我国首个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折点研究组织,围绕新型抗菌药物,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建立了符合中国临床实际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折点标准,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并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和共识,并组织全国性的质量管理活动,提高了国内病原耐药性检测的质量。
推广应用和社会效益:本项目累计发表 SCI 论文 50 篇,授权发明专利 25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发布卫生行业标准 2 部、专家共识 3 篇。项目研究成果和诊断产品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和临床实验室中应用。
项目十二: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基于系统科学的急诊危重病救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
英文 |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 emergency critical car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systems science | |
主要完成人 | 马青变、李姝、马莉、田慈、金音子、郑康、熊辉、朱继红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二、 项目简介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救治前沿阵地。高质量危重症救治水平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保底工程。急危重症救治强调争分夺秒,软硬均强,而我国抢救第一现场(院前和院内急诊)危重病救治能力不足,故构建完备、发达、高质、高效的急诊危重病救治体系是重要的卫生管理系统工程。团队从急诊危重病救治模式、管理流程、知识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动态精准、关口前移、急重融合的急诊危重病救治管理体系,大幅提高急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急诊危重病救治成功率。项目创新点如下:
一、创新急诊危重病患者全链条救治模式和管理流程,提升急诊专科服务能力
1. 建设涵盖完整生存链的智慧化救治模式:建立基于 5G 和北斗定位的院前-院际-院内的信息共享联动救治平台,推进救治同质化;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急诊全域患者实时定位追踪系统,实现绿色通道管理持续优化;构建急诊危重病生理参数实时抓取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建立病情评估、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精准识别、干预、反馈,实现闭环管理。
2. 建立在抢救第一现场将急诊与重症技术融合的先进救治模式,实现救治关口前移,提升存活率: 以最致命急症心脏骤停救治等为抓手,全方位开展生命支持技术,组建亚专业组拓展专业深度,创建重点疾病多学科救治团队,有效实现救治关口前移,为危重患者存活构筑起夯实的生命防线。
3. 重构并精益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流程: 应用管理工具对危重症患者诊治路径进行系统化重构,制定本土化管理实践方案,持续优化改进管理流程和实施规范,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并推广应用。
二、强化急诊危重病知识管理体系的内涵建设和外延推广
率先提出急诊危重病理念,并向纵深拓展,制定涵盖复苏、中毒、创伤、航空救援等领域的多部行业规范及管理共识,构建急诊危重病知识库;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共享平台及VR 虚拟现实技术的模拟培训系统,在冬奥保障和新冠救治中应用,推动急诊危重病知识传播。
三、构建急诊危重病救治的医学人才分层培训体系,提升核心胜任力
系统分析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专业骨干的培养需求,识别核心胜任力,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开发《急诊医学概论和新进展》、《急危重症护理学(双语)》等理论课程体系,融合人工智能、5G 技术,建立《急诊危重病理论与实践》应用课程、ABOUT-EM 专项技能培训及精品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尤其面向京津冀和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并在澳门等地区护理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
本项目发布急诊危重病管理指南、行业规范、专家共识共 16 部,出版专著、译著 9 部,开设课程 6 门,授权专利 10 项,培训 3 万余人。建立了“救治模式-知识共享-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急诊危重病救治管理体系,实现救治模式精准高效、知识管理体系优化共享、人才培养聚焦分层的有机系统,提升我国急诊危重病救治水平,为北京市每年 180 万余例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高效的生命保障,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项目十三: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智慧化人本化患者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英文 |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and Humanized Patient Service System | |
主要完成人 | 姚琦、陈静、周一思、孙政春、田宗梅、刘俐惠、高明洋、倪杰、 樊庆、周健 | |
主要完成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
二、 项目简介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卫健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患者对就医便捷化、智慧化及人本化需求日益增加,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受国家科技部等 13 项研究资助,历时 12 年探索、创新及应用验证,创建与需求共情、与技术同步的“智慧化人本化患者服务体系”。
一是创建了智能化服务新平台,解决了就医不便捷的难题,满足了便捷化就医需求。针对患者就诊便捷、可及的需求,研建了线上全维智能服务云平台,解决了就医咨询难、挂号分诊等候久等“就医不便捷”难题,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门诊、复诊预约率达 75.64%和85.54%。获中国医院管理创新与实践优秀案例“数智医疗奖”。
二是建立了智慧化就医新流程,解决了诊疗体验差的难题,提升了诊疗满意度。针对优化、简化流程和提升就诊体验的需求,建立了智慧化就医新流程,覆盖诊疗全流程,实现了全覆盖场景导航、个性化随诊,有效提升了诊疗效率,解决了流程模糊、就诊时间长等“诊疗体验差”难题。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患者满意度中获评第一名。
三是构建了人本化服务新模式,解决了院外诊疗的难题,满足了居家诊疗需求。针对护理难度大、就医复诊难的需求,构建了人本化服务新模式,拓展延伸了服务流程,达到了院外诊疗专业化、护理便捷化的效果,解决了双向转诊不畅通、居家护理不便捷等“院外诊疗”难题。我院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首家互联网+护理试点单位。
四是研发了数字化感控新技术,解决了院感管控的难题,实现了数字化感控。针对后疫情时代新的院感需求,研发了多模态预警技术,发明了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强化了监控技术手段,解决了监测手段单一、消毒效率及针对性差等“院感管控”难题。消杀效果获批行业团体标准,新型消毒设备获专利授权并落地转化。
五是设置了精细化监管新机制,解决了服务监管的难题,提升了管理效率。针对监管责任欠明确、服务信息欠整合等问题,设置了精细化监管机制,建立了接诉即办小组,研建了医疗信息模型,实现了多部门服务监管闭环管理,解决了制度执行不力、管理落实困难等“服务监管”难题。北京市 12345 万人诉求比由 19.03%降至 5.36%。
综上,我院创建的智能化服务平台、智慧化就医流程、人本化服务模式、数字化感控技术、精细化监管机制,构成了“智慧化人本化患者服务体系”。自实施以来,通过国家卫健委智慧服务三级评审;接诉即办及患者满意度保持市属医院前列;互联网+护理覆盖北京全市域;消毒机器人实现专利成果转化,用于病房高铁等环境消毒;发表论文近 50 篇;获专利2 项,软著 2 项,各类奖项近 20 项。相关患者服务模式及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项目十四: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预防损伤,健康运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团队系列科普 |
英文 | "Injury Prevention, Healthy Exercise"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Sports Medicine Team | |
主要完成人 | 杨渝平、崔国庆、苗欣、马勇、史尉利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二、 项目简介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是中国运动医学的发源地,是教育部唯一的运动医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奥委会唯一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依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的平台,围绕大众运动健康与损伤预防的主题,以北京健康科普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医师分会运动健康科普专委会委员杨渝平主任医师为核心的团队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运动健康科普工作。
一、编译出版科普书籍,文字护航运动健康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大众对于运动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杨渝平主任团队依据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撰写出版了多部运动健康科普书籍。《运动损伤那些事》针对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以实例出发讲述运动损伤的引发原因、预防措施、治疗与康复过程等;《甩掉伤痛 乐享跑步》创新性结合运动医学医生和奥运冠军的视角,介绍了跑步引发常见损伤的治疗、康复和预防措施,以及如何科学和个性化地开展跑步运动。
此外,团队翻译出版了《运动损伤学:预防、治疗和康复》(第 4 版),将享誉全球的运动损伤著作向广大国内读者普及。几部科普著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大众最关心的科学运动方式及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相关内容,累计发行量逾万册,收获读者的广泛好评。
二、借助媒体科普宣传,提高运动健康知识普及度
为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服务大众需求,杨渝平主任团队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台、北京卫视、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搜狐视频、健康时报、网络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家知名传统和新媒体平台,以职场健康、科学减肥、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与预防等热门话题作为选题,通过科普节目、视频、直播、文章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大众关心的科学运动、损伤预防等问题给予解答和建议,累计收看和浏览人次超千万。多年来,杨渝平主任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致力于向大众宣传和强调健康运动的重要性,提高运动健康知识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也获得了北京卫生计生系统卫生计生科普类一等奖、年度最受搜狐网友喜爱科普医生奖等荣誉,得到了媒体平台用户的广泛认可。
三、开展讲座义诊活动,面对面传播运动健康知识
在开展线上媒体科普工作的同时,杨渝平主任团队也受邀到学校、社会单位等地开展了多次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向青少年、大学生、上班族等各年龄段人群普及科学运动以及常见运动损伤预防的知识,面对面为观众答疑解惑。此外,为改善肩痛疾病认知度低、误区多、正确治疗率低的现状,提升肩关节疾病的认知和规范诊疗,团队成员崔国庆教授作为发起人之一倡议举办了“全国爱肩月”患者教育活动,通过义诊活动、科普讲座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公众和基层医生对肩关节疾病的认知。全国爱肩月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获益人群超千万。
多年来,杨渝平主任团队致力于开展专业而又亲民的运动健康科普工作,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播最专业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可以健康运动、科学运动、乐享运动,为大众身体健康促进和我国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项目十五: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儿童健康科普的全媒体传播实践与探索 |
英文 |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Full-Media Communication in Children's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 |
主要完成人 | 张国君、王爱华、钱素云、王荃、崔永华、倪鑫、沈颖、项春梅 | |
主要完成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二、 项目简介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科学的儿童健康科普知识缺乏与百姓的需求旺盛矛盾日益凸显。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北京儿童医院张国君教授团队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积极开展儿童健康科普的全媒体传播实践与探索。
张国君教授团队汇集临床医疗、医院管理、健康传播专家,团队构成有独特优势,其中 5 人为国家级、北京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占比 62.5%,4 人受邀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团队在医疗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在群众中有良好口碑。团队以《儿童健康好帮手》丛书为核心知识载体,结合新时代全媒体发展形势及群众需求,历时 9年,探索构建了集“1 套丛书、2 个模式、3 项品牌、4 级人才、3 个基地”于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式、全方位儿童健康科普。
“1 套丛书”即《儿童健康好帮手》丛书。该丛书共 22 册,由团队成员担任总主编,组织全国20 家医院知名儿科专家编写,编者水平可代表我国儿科医学发展前沿,确保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丛书通俗易懂,聚焦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家长最关心的 3236 个问题,区分不同人群进行精准传播,是目前国内儿童健康领域涵盖专业最广的科普丛书,堪称儿童健康科普“百科全书”。围绕丛书核心知识,团队还在传播模式、科普活动、人才培养
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2 个模式”即“直播+短视频”及“1+N”联动的传播模式。通过探索“直播+短视频”,带领医院科普团队自 2020 年 3 月以来至 2022 年底共推出 50 余场科普直播、总观看量超 4000 万人次;通过“1+N”联动传播模式,发热主题科普文章相关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 2.3 亿。“3 项品牌”指聚焦科普资源化的科普库小程序、聚焦学生群体健康的科普进校园、聚焦优质科普内容创作的“福棠杯”健康科普大赛。团队开发“北京儿童医院健康科普库”小程序,集纳了优质科普内容 1100 余条,累计用户数 8.47 万;为推动科普进校园,团队与教育系统紧密联动,合作栏目《学生健康小课堂》阅读量/播放量超 1100 万人次,每年在学校举办科普活动 20 余场;每年举办“福棠杯”品牌健康科普大赛,协办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儿童青少年健康);“4 级人才”即打造权威科普团队,形成“国家、市、区、院”四级科普人才体系,建设成果入选市医管中心 2024 年度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举措项目。团队推动医院于 2021 年获批“科普中国共建基地”,2022 年获批“北京市科普基地”,2024年获评“科技馆之城”科技教育体验基地,即“3 个基地”。
本科普项目内容科学权威、通俗实用,创新性突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为助力儿童健康素养提升、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特别是在新冠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疾病流行期间,为家长提供了科学应对指引。项目推动医院累计荣获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特别贡献单位”、年度优秀科技科普宣传组织等科普类奖项百余项。
项目十六: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 名称 | 中文 | 专家漫话精神健康科普知识 |
英文 | Experts' Informal Talks on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 |
主要完成人 | 马宁、陆林、赵梦婕、李茜、蒲城城、杨磊、程章、孙伟 | |
主要完成单位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二、项目简介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神经精神问题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突出问题,社会心理和人口学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了心理压力、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改变,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等的患病率正在升高。2012-2014 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为 16.6%。然而当下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增强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和心理健康素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和马宁主任牵头,组织医院青年医生和知名专家组成专业团队撰写本套科普丛书,涵盖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障碍、酒精依赖、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孤独症、多动症、抽动障碍、老年痴呆 13 种成人、儿童和老年各阶段常见精神障碍。每本漫画均从典型案例入手,详解各病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同时均配有时长 5 分钟左右的动画视频版二维码,并附文字版小知识,对疾病的康复、照料或自我调适要点等进行补充、总结、归纳。
本套丛书通俗有趣,画面精美,设计巧妙;通过简单的漫画故事向公众科普复杂的医学知识,帮助读者识别症状、理解病因、学会何时需要向医生求助,实用性强,符合当下公众对精神心理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专业人士编写,科学性有充分的保障,亦可作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精神卫生防治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医患沟通和教育工具书。
该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系统介绍精神疾病的漫画图书,其电子版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转载,13 册阅读量累积超过 500000;13 集动画累积阅读量超过 1000000。此外,根据一些省份需要,我们将电子版动画视频刻录成光盘文件,分发至各省供其宣传使用。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也将此套丛书分发至各精神卫生工作相关部委与司局作为宣教材料。此套丛书荣获众多荣誉称号与奖项,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