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走进学会 >学会动态

2016北京微生物与免疫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16-11-15 来源:北京医学会 浏览量:4149

2016年11月6日,由北京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办的“2016北京微生物与免疫学术年会”在北京协和医院顺利召开,北京地区3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北京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徐英春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医学会金大鹏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张曼会长、北京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侯任主委田亚平教授、北京医学会微免分会常委钱渊教授参加开幕式,金大鹏会长、张曼会长分别致辞。

  

主委徐英春教授主持开幕式,

 

金大鹏会长致辞

张曼会长致辞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马小军教授为大家带来感染科治疗过程中遇到的3个典型病例,强调临床诊治过程中多学科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精准抗感染的可行模式,实施精准医疗诊断策略,为医生、患者等多方面创造更大利益,从而实现“多赢”。

 

马小军教授《精准抗感染的可行模式》

北京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金明教授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上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肿瘤靶向治疗基因突变检测及病原微生物检测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提倡重视精准检测才能实现精准医疗。

 

李金明教授《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克里斯托弗?梅里埃实验室主任王健伟教授提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疗和防控中遇见的新问题,展开介绍了对呼吸道病毒新认识,着重为学员们普及了使用宏基因组的方法检测呼吸道病毒的新思路。

 

王健伟教授《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新问题、新认识、新思路》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简要介绍了风湿免疫病的发展及再认识,对实验室检验对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与赞扬,同时阐明自身抗体的种类与意义,引发对未来自身抗体检验走向的思考,提示大家在风湿免疫病领域中作为检验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及迎接挑战。

 

张奉春教授《风湿病学临床与检验—一对无法分开的孪生兄弟》

火热的Q&A环节学员们抓住机会踊跃提问,专家耐心、详细的解答了所有问题,在场学员受益匪浅。

 


 上午报告专家及主持专家参与讨论环节

短暂的午休之后,下午又迎来一轮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其中不乏青年才俊,他们是微生物与免疫领域的新鲜力量。各位专家针对质谱诊断、多科合作和深度测序三个专题的相关进展为大家进行了深入介绍。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实习研究员肖盟带领大家认识了改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面貌的新技术—MALDI TOF MS以及其在微生物鉴定领域的重要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郑光辉博士经过一系列研究后提出MS作为脑脊液培养的快速鉴定方法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表明MS对脑脊液中微生物的鉴定、药敏检测及院内感染控制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解放军总医院张春燕博士作为一名新手妈妈为大家介绍了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中的应用,重点关注新生儿遗传代谢类疾病。北京同仁医院的文江平博士以一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总结出血浆氨基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

 

专题一 质谱诊断:质谱应用、检验创新---QA环节 

在多科合作这一专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陈柯霖硕士提倡应“传递检验之音,倾听临床之声”,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之间的沟通,实现检验与临床一体化。首都医科大学左大鹏教授在真菌血清学检验在临床的应用方面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血清学检验技术对侵袭性真菌的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杜雨轩就可溶性IL-17RC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具体说明,在类风湿关节炎领域为大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专题二 临床沟通:多科合作、基因诊断---QA环节

激烈的Q&A讨论环节过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黄杰副研究员对高通量测序检测试剂进行了质量评价,引发学员对质量控制发展的深思。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童贻刚教授重点介绍深度测序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的应用,为解决培养阳性率低等临床微生物检验存在的现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韩晓红教授针对肿瘤个体化诊疗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度分析,瞄准精准医疗,制定具有个体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使临床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

 

专题三 深度测序:精准医疗、基因诊断—QA环节 

会议邀请诸多资深专家,徐英春、钱渊、齐军、田亚平、张青云、沈叙庄、王飞燕、赵明泽、荣扬、陈建魁、赵秀英、张国军为主持人,主持学术,点评热点,总结内容,引领讨论,为听众、讲者提供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学术氛围浓烈

 

 金大鹏会长与专家合影